时政要闻>>

“党支部+合作社”破解农村发展瓶颈

2020-10-20 14:39:30 来源:邯郸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党支部+合作社”破解农村发展瓶颈

——曲周县东刘庄村探索实施整村土地流转

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已经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曲周县东刘庄村按照“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实施整村土地流转,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释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忆往昔,分散经营制约发展

东刘庄村全村160户612人,有耕地1020亩,党员24名,支村两委干部5人。该村一无自然资源,二无集体积累,三无优势产业,资源禀赋较差,产业结构单一,是一个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的典型传统农业种植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传统农业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乡村振兴,东刘庄与中国多数农村遇到相同的困扰。

东刘庄村的耕地,承包到户时被分割成了大大小小的数百块,田埂、边垄、田间路又占了不少耕地,不仅造成耕种面积缩小,而且束缚生产力发展。由于地块零散,农户之间作物种植不统一,大型农机作业难以施展,给农业机械化、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带来很大困难。分户经营,各管各家事,集体农业基础设施管护不好、作用发挥不好,生产工具重复购置严重,利用率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户之间的文化素质不同,技术接受能力参差不齐,造成一些新技术、新品种很难在短期内大面积推广应用。由于生产缺乏组织性,农户只是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低下。分散的土地经营把农民紧紧吸附在土地上,在家种地挣不了大钱,外出打工舍不得土地,闲时打工、农忙种地成了农民的常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村集体资产分产到家,承包到户,特别是取消“三提五统”和农业税后,村级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村集体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居住环境上无能为力,长期以来农民感觉不到党支部、村集体的服务和帮助。

分散经营给农村治理带来难题。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解决不了;农忙时节抢水、抢电等很多纠纷解决不了;新增人口虽有农民身份却无地可耕,“无地农户”问题解决不了。这三大问题成了乡村振兴的“绊脚石”。

解困扰,蹚出一条致富路

面对困惑,2011年秋,东刘庄村党支部改革图变,牵头成立了东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实施整村土地流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推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

整村土地流转,搬开农业发展“绊脚石”。广泛宣传,获取民意基础。党支部深入农户宣传政策,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最终该村以村集体名义注册了东刘庄村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获取群众信任。两项举措,打消群众顾虑。村集体自筹部分资金,用于合作社土地保底收入的风险金,打消群众“租金给不了怎么办”的忧虑。国家发放的种粮补贴仍按土地承包权全部发放给农户,农民原有承包地全部用灰桩定界,地虽合,地界存,打消了农民“土地权属归谁”的忧虑。灵活入股,照顾全民利益。土地入股由农户自主选择:有土地的村民按照1厘地1股,每股10元的标准,实行保底不分红和入股可分红两种方式流转给合作社(目前每亩流转金1000元,农户之间流转不超过700元)。无地村民每人按100股(相当于1亩地)领取分红,保证无地农民利益。由此,全村108户群众全部加入了合作社,“农民当股民,群众成社员”实现整村土地流转。建章立制,透明规范经营。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书》,明确土地流转的方式、地块、期限、收益、权利义务等。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和各项制度,设立了社员代表组成的理事会和监事会,组建了监督机构,实现了民主管理、透明操作和规范运营。

多种合作模式,集体经济收入高。整村土地流转,村集体创新性地将田间路、水利设施等作为集体资产入股,再加上各种管理费及多种合作模式,村集体年收入达45万元。优惠政策,引进科研院校参与。以我市棉麦双丰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参与,由东刘庄合作社自主种植,收益归合作社所有,按照每亩棉花400斤,每斤3元计算,小麦850斤,每斤1.28元计算,250亩,年收入55万元,扣除流转金和农业投资,集体收益10万元左右。合作种植,建设科技示范基地。省玉米

产业体系示范基地由科研单位提供种子、农药、肥料,东刘庄合作社按照玉米产业体系要求种植,收益归合作社,按照每亩玉米1500斤,每斤1.1元计算,小麦1000斤,每斤1.28元计算,150亩地年收入40万元左右,扣除流转金和属于合作社的农业投资,集体收益8万元左右。出租土地,吸引知名企业合作。国家农业开发项目设施蔬菜基地和七彩环美欧式苗圃基地即采用此种模式。东刘庄合作社前三年保底每亩1200元。三年后参与分红,每亩保底1200元基础上,每三年参与一次分红,每个大棚分红1000元,每亩苗圃分红800元。目前,620亩集体每亩可保底收入136元,加上基础设施使用费,年收入10万元。

解放农村劳力,家庭收入渠道宽。土地整村流转后,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农户增收拓宽了渠道。村支书给村民算了三笔“致富账”。一是“土地收入账”。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参股经营,与群众自行流转每亩500元、自己耕种每亩收入800—1000元的收益相比,既节约劳动力,又增加收益。二是“务工收入账”。由镇村两级主导,专门成立了劳务输出协会、创业帮扶协会,指导组织社员外出务工、自主创业、参加合作社的有偿劳动。据估算,可实现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三是“无地农民受益账”。合作社从盈利中拿出部分收益资金,用于人头股,既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又保障了无地农民的生产生活,调动了群众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三笔账算下来,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935元,比该县农民平均收入多了一倍。

改善人居环境,农民生活城市化。东刘庄村整体土地流转后,集体有了收入,合作社每年拿出结余的60%用于村庄基础建设,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人居环境更靓丽。街巷全部硬化,配备了垃圾箱、清运车,安装了路灯、绿化了街道,聘用三名保洁员,实现卫生维护常态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家庭庭院更美丽。该村全部实现了厕所水冲式、厨房电气化,庭院建起了小花园、小菜园。文化生活更丰富。村里建设了村史馆、图书馆、农耕体验园,休闲娱乐村民有了好去处。

看今朝,流转模式效果好

东刘庄村“党支部+合作社”模式中,党支部发挥了政治、组织优势,合作社发挥了市场、技术优势。把这些优势结合起来,流转整村土地,有效破解了传统农业发展瓶颈,探索出一条可借鉴能复制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全村土地整村流转之后,土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惠农资金打捆使用,大型农机具、农业新技术、种植新品种推广应用,农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依托中科院科技优势,冬小麦、春棉花等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农业产出效益逐步提升。

土地实现流转后,大量农民从田间解放出来,部分村民自己创业,多数外出和就近务工,逐步形成多元增收格局。按照合作社章程,合作社80%收入用于农户分红,20%留作公益金,用于第二年生产性投入、发展村上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实现了村民和村集体的共赢发展。

合作社将农民的主要精力凝聚到发家致富上,减少矛盾纠纷;通过评选三好社员、优先配置用工名额等措施强化对农民的管理,促进农村工作的开展;增设人头股,使无地农民没有土地却享受土地收益,为一些棘手社会问题解决作了有益尝试。

合作社与基层党组织互为支撑,相互依托。成立合作社以来,该村支村两委领导班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以及舍小家、为大家的为民意识显著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守法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有了明显提升,参与新农村各项建设更为积极主动,大大加快了农村民主建设进程。(曲宣)

来源:邯郸日报
责任编辑:郭宏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