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民生>>

河北曲周县小弟八村以地生金以绿增富

2020-10-15 10:10:12 来源:邯郸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全国文明村的曲周县小弟八村基本实现了这一要求。

小弟八村有320户、1596口人,2456亩耕地。该村从发展“林业”壮大集体经济入手,抓规划、抓治理、抓新居民、抓绿化、抓产业,一步步按照自己的规划,靠绿色产业逐步崛起,发展成为全国文明村。20年来,村集体总产值达2500万元,年集体经济收入130多万元。为长期困扰多数平原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空心村”治理、集体经济收入等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支部牵头、产业支撑,弱村变强

“集体没收入,就给群众办不了实事。”如何盘活集体资产,让村集体有钱?一直是小弟八村支书张敬云思考的问题。2000年,在张敬云的带领下,支村两委多次研讨论证,决定调整单一粮棉种植结构,发展林业带动村民致富。

“废物”利用,借地生金。肥沃土地不种庄稼种树苗,村里群众都不干。张敬云自掏腰包购买树苗,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出义工,在路沟、河堤、村边“四荒”种上10500棵速生杨。第二年树苗增值,村集体有了第一笔收入。尝到了甜头,村支部借势大力发展林业。回填了村边的20多个窑坑,建成首批140亩的林地,并与刨花板企业达成“订单商品林”协议,发展订单林业。随后,党支部依村民意愿,围绕村周边,以每亩600元的价格反租农民土地150亩发展集体林,带动村民累计发展“订单”速生片林700亩、林网500亩、植树20万株,“绿色银行”从此崛起。

成立公司,壮大产业。为了把产业做大做强,村党支部牵头,以“党支部+公司”的模式,村集体成立“振兴园艺苗木公司”,延长链条培育育苗产业,建苗圃1080亩,培育观赏、经济树种56种,远销北京、天津等地,并将万株窄冠毛白杨成功入植北京奥运场馆。为拓展林业致富空间,探索穿插立体式种植模式,发展高、中、低错位层次林地,单位土地面积所产生的效益倍增。

立足实际,规划长远。为实现全村长远发展,启动了涉及全村所有农户的“千亩高产园”项目,引导群众发展大棚蔬菜和高档水果种植等现代高效农业。

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充分利用村自身苗木经济、“自然氧吧”优势,重点培育各类观赏性苗木,致力打造苗木产业、休闲游憩、游乐运动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目前,已建成占地30亩的养鱼池、占地18亩的垂钓园、占地20亩的杏林采摘园,引来县内及周边群众前来游玩垂钓。2020年上半年,仅养鱼池一项的收入就达50余万元。

规划先行、逐步推进,旧村变美

随着村集体经济壮大,该村着手治理“空心村”,开始新民居建设工程,做到废宅利用,节地生金,华丽变身。

规范宅基,框死村界。在规划上,村里组织召开了两委会、党员代表会、群众代表会、全体群众大会等会议,并广泛听取意见,最终形成了“框死村界、一户一宅、超占收回、宅田挂钩、股份运作”的治理思路。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两图一表”(村庄现状图、宅基地规划图、宅基地发放十年早知道一览表),并据此绕村一周修起护村路,沿路大量种植观赏树、经济林,裁定界桩,划定村界。张敬云率先退出了多占的一片宅基,并动员党员干部和亲属带头,全村仅用27天,拆除旧房220间,新开拓宽街道8条,打通闷头巷11条,腾出土地140亩。对多占、迁出户等宅基,由村统一收回、统一管理。对在外工作确需回村居住的,可另行规划。目前,共收回闲置宅基167片、拆除破旧房686间。对超面积宅基不能马上规范的,按耕地收取承包费;对村内不宜开发的闲置零散宅基实施植树补绿,收益按个人和集体三七分成。

滚动开发,民居变靓。该村在人居环境改造提升中按照“治理先行、就地改造,区别对待、分批建造,统一户型、设施配套”的思路,采取由内到外、滚动发展,先对空闲宅基进行连片开发,逐步对周边不符合规划的旧宅旧房进行拆旧建新,最终实现全面改造。2009年,该村聘请专家制定村庄规划,实现了街巷、宅基和房屋规格统一,形成了宽街道、多绿地、大住房、小庭院的格局。对首批按标准规划改建的村民,每户由村集体补助2万元,对困难户由村协调信用社贴息贷款3万元;建设上,由村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供料、统一施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目前已建成新民居79套,改造34套,在建30套。全村共有256户,全部建成新民居后,可腾出空地110亩。

植树造林,亮化村庄。该村从“村庄绿化、庭院净化、道路硬化、街道亮化”入手抓改造提升。在绿化上,该村退街还绿,路街两旁新植合欢、白腊、黄金槐等观赏树1000余株。同时,实行穿插立体式种植模式,利用高低空间错位种植不同品种,实现了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目前,全村实现了路旁植树、河渠增绿、村庄披绿、田间插绿,村内观赏树和村外经济林、苗圃连为一体。结合植树造林,该村投资200多万元,硬化了环村观光路,拓宽了入村主干道,开挖了环村河渠,通过引水干渠,补充地下水,为耕地提供灌溉水源。

充实精神、提升素养,乱村变治

村民富了、村庄靓了,党支部又着手在精神文明创建上下功夫,让乱村变治。

建好精神文明阵地。先后投资50多万元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宣传文化室、普法教育室、文体活动室、图书室,配备图书10000余册、文体器材40多种,不定期组织开展广场舞比赛、秧歌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村民文化素养、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每半年开展一次“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引导群众争星、创星讲文明,使全村“十星级文明户”达85%以上。以村文艺自编自演节目、道德评议会等形式开展经常性教育,引导群众崇美鄙丑,提高素质。

规范群众不文明行为。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制定了农村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引导村民讲文明、严纪律、重诚信、树形象,自觉维护创建成果。

营造好学善学氛围。村每年订阅党报党刊以及各类书刊40多种,并聘请法律、科技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定期到村讲课。以党员干部与群众结对子的方式,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对科技示范户、政策明白人,每年奖订1份党刊党报,激励群众多学习快提高,为建设文明生态村作贡献。目前,全村基本上实现了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政策、法律和科技明白人。

由脏到美、由荒到绿,成效显著

该村党支部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甘于奉献,敢于担当,敢啃硬骨头,村民由开始不理解到积极拥护,实现了由乱到治、由脏到美、由荒到绿的转变。

居住环境大改善。目前,该村村容村貌布局合理、建筑整齐、环境优美,别墅式新民居功能齐全、结构合理、样式新颖、坚固耐用,给群众以全新的视觉和生活上的享受。搬进新民居的村民高兴地说:“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文明程度大提升。随着生活环境的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思想风貌也在发生着变化,追求新时尚、改变旧理念。妇女爱上广场舞,村民对农业科技产生了兴趣,全村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群众集体收入增。该村在新民居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宅基“超占收回、股份运作”等做法,为群众致富提供了新亮点。配合新民居创建,推进实施的千亩苗圃、千亩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得到有力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仅苗圃建设一项就实现年收入240万元,并带动了近百个就业岗位。

老幼孤寡都幸福。为进一步提高村民幸福指数,村先后投资430余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生态联办小学、标准化幼儿园、卫生所和幸福养老院,改善办学条件,降低群众的就医费用,提高农村养老水平。

党干群众乐融融。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群众的幸福感和优越感不断提高,拉近了干群距离,增进了干群感情,“干部谋事向群众问计,群众有难题向干部诉求”已成为该村干群关系真实写照。同时,邻里之间关系融洽,尊老爱幼、相互帮助、和谐相处已成为新风尚。(曲宣)

来源:邯郸日报
责任编辑:郭宏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